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中時電子報》生活 「與作家有約」 達人伊佳奇分享失症照護 皇璽會 http://www.iwin688.com

讓醫療無法治癒失智症,該放棄,還是活出自己?這一疾病又不會立即影響生命,卻是一點一滴奪走家人的記憶、生活自主能力,甚至尊嚴,家庭該如何面對?台灣圖書館「與作家有約」講座將於4月18日下午2時,邀請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照護顧問伊佳奇為讀者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方法,歡迎前往聆聽。

伊佳奇表示,因高齡化社會急速發展,使得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全世界已投入超過500億美金進行藥物研發,有超過200項計畫,即使已經進入人體實驗,也紛紛宣告失敗,促使全球在面對失智症,轉向及早發現、及早診斷,以建立規律化健康生活為主要方向,提出「與失智症生活在一起」(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的策略,從醫療轉向生活,雖未放棄醫療,但更重視生活,因為這是一種腦部退化的慢性病,平均是八至十年,是一長期照護。

在台灣及美國超過三百場演講的伊佳奇指出,過去許多介紹失智症書籍,不是從醫療角度去介紹疾病與照護,就是談個人照護經驗與心情,或是類似教科書般的條例式說明方法,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生命價值與意義,但有的甚至是直接抄襲或翻譯國外書籍,忽視文化的差異,猶如失根的蘭花,無法落實或生根,更難落實「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照護方式。

伊佳奇強調,失智症是需要跨領域整合知識與技能,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文化到人文,從價值到行為,發展出個人化的照護計畫,除需瞭解疾病與症狀,更需認識與研究患者生命史、興趣、現存能力、心理需求與感受等,也就是常掛在嘴上的「同理心」,卻難以落實在失智症照護上。

由於親身照護父親十多年,協助支持其他家屬多年的伊佳奇,更努力跨領域去整合從醫學、護理、行為科學等知識與技能,試圖幫助家庭照護者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認識這疾病,去落實有溫度的照護,去傳遞符合人性的需求,突破過去僅看到症狀或疾病,忽略看到在面前的親人的盲點;建構完整的照護流程上應注意與準備的事項,改善過去忙亂於眼前所發生的困境;提供客觀周全的資訊,避免誤信社交媒體所氾濫傳遞未經證實的資訊,能建立如何延緩退化的適當生活。

伊佳奇表示,「家庭」往往是支持家人發展的核心,面對困境時,也應是協助家人的軸心,在面對認知症照護的漫長道路,若要靠個人或家庭的單薄力量,是無法順利走過,如何整合家庭與社會資源,以患者為中心、家庭為核心、社區支持為照護網,建構每一病程階段所需的照護體系,以維持有品質的照護與生活。

照護者角色是維繫或提升照護品質的關鍵,如何提供照護者充分的支持,從對疾病的認識、照護技巧的學習、自我心理的建設、社會資源的運用、環境與科技的結合以減輕照護負擔等都關係著照護品質,照護者健康,無論是心理或是生理健康,都深深影響照護方式與品質。

台灣圖書館與作者有約講座所介紹的兩本書「別讓記憶說再見:全方位認識失智症」、「守著記憶守著你:失智症照護全書」是能兼顧患者尊嚴、照護者的健康及家庭生活品質,讓認知症照護不再是家庭悲劇的引爆點,成為家庭力量凝聚的過程、家庭文化傳承的機會,歡迎18日下午前往聆聽。

(中時)

Let's block ads! (Why?)



from 《中時電子報》生活 https://ift.tt/2HsfNF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